国产嫖妓风韵犹存对白,亚洲精品成人网线在线播放VA,亚洲av片不卡无码av,亚洲精品区午夜亚洲精品区

行業資訊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發布時間:2017-11-09瀏覽次數:

中國環境報記者 徐琦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這一充滿激情和期待的號召,引起人民大會堂內代表們雷鳴般的掌聲。

相比5年前黨的十七大報告直接提到“環境”或“生態”字眼的地方達28處,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大幅增長至45處,同時,值得關注的是,“自然”也成為報告中的又一個關鍵詞。

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自然環境包括人類生活的一定的生態環境、生物環境和地下資源環境。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秉h代會報告中少見的這種動情的敘述方式著實令人動容,也體現了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

改造自然、戰勝自然曾經是家喻戶曉的口號,然而發展中日益顯現的問題使我們明白了,人定勝天只是一句豪邁口號,要生存,必須保護自然。我們強調,不僅要保護自然,還要尊重自然,我們更急切地希望修復遭到破壞的自然。過去,我們對自然占用太多,破壞得太重,而現在,我們需要給自然以修復、療傷的機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怎樣才算是以自然恢復為主?首先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各種規律。過去一說生態修復,總有人強調建設。其實,修復也必須順其自然,盡可能恢復原有生態面貌和功能。修復成功與否,取決于是不是真正停止或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為干擾,而不是搞了多少所謂的建設。

“美麗中國”目標如何實現?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p>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要實現真正的國富民強,必須守住“綠水青山”。那么,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報告也給出了答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不僅是當今世界的主流觀念,也越來越受到我們黨的重視。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

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并將到2020年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要求之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綠色經濟、綠色礦業、綠色消費模式、政府綠色采購不斷得到推廣?!熬G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并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們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我們要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

生態產品誰來提供?

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去年召開的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的講話首次將環境保護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從理論上明確了提供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功能的環境產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職責。

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不少代表發現,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時也提出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公共產品的良好生態環境,包括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安全食品——這些都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費品,而各級政府理應成為第一生產者、提供者。“生態產品”的概念首次亮相黨代會報告,體現了黨對人民群眾渴望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環境迫切需求的積極回應,同時也對各級政府加大環保投入、保障基本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將生態環境質量納入基本公共產品范疇,從理論上明確了生態環境的顯性價值,同時,提供生態產品應該是政府的職責,是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補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們從實踐上按照統籌城鄉、梯度推進的原則解決農村、農民的環境問題,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解決農村、農業領域小而分散的污染問題。對地方政府而言,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底線,作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可以說,歷經3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提供物質產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也在快速進步,但相對而言,提供生態產品特別是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實際上卻提升得較慢。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談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列在第一位。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時,“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仍然位列其中。這足以表明,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們黨的重點關切。要真正實現“三大發展”,建設好“美麗中國”,任務仍然艱巨,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一步一步攻堅克難,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向前進。